动态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动态信息 >科普动态

宁波传统曲艺“走书”进景湖社区

发布时间:2016-03-02  浏览量:700

  3月1日,午后的暖阳照射进下应街道景湖社区活动室,那里早已座无虚席,大家沏好茶,找好座位,翘首期盼着宁波走书的开场。

  宁波走书原称“莲花文书”,又名犁铧文书,1956年定名宁波走书。走书表演开始为一人自拉自唱的“坐唱”。后出现简单伴奏的形式,演员坐于桌后,乐队坐桌子两旁;演员因于桌后表演,动作幅度较小,故称“里走书”;再后,演员与乐队相对各坐一旁,演员在台上有较大空间作表演圈,称为“外走书”。今天,呈现的就是一场“外走书”。

  “啪……啪……啪”醒木一拍,原本喧闹的场面一下子安静下来。台上身穿一袭质地精良的旗袍、手执醒木的正是宁波走书传承人沈健丽,一场精彩的表演,就此拉开了序幕……有板有眼的宁波方言说唱,辅以富有生活气息的表演,台下的老年朋友们看得甚是入迷,一位老年人说:“听这个,就像是看电视剧,上瘾了就走不开!”

这个令人期待的走书表演书目是《大明剑侠传》,将在下应街道景湖社区连续上演一个月,让老年朋友们感受宁波走书的艺术魅力。

  宁波地方曲艺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曲艺是老百姓的艺术,它讲述老百姓自己的和爱听的故事。从串客到甬剧,反映了宁波曲艺其中的一个发展方向。发展最成熟的形式莫过于走书,这种融说唱表演于一体的形式深受群众喜爱。节庆农闲在一个村子里可以连续唱七天七夜,有时一位好艺人可能在一个场子里唱上一个月,除了它本身的艺术魅力外,另一个原因是它的表演班子人少,只有两个人,可以轮流在各家各户吃“派饭”,这很适宜于在农村“生根落脚”,而且艺人也因此与当地群众建立起一种特殊的亲情,他们互相需要,互相欣赏。当然,宁波走书、蛟川走书、余姚雀冬冬等,同时也都依据着自己作为地方艺术的地域特点完成着各自的艺术发展轨迹。

鄞州区下应街道景湖社区  曹瑛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