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动态】明楼街道“双师课堂”打破科学教育资源壁垒
发布时间:2025-04-28 浏览量:11
4月25日,一场别开生面的《重力感应灯》科普课程在宁波市曙光中学北校区开讲,活动由明楼街道、曙光中学共同主办。宁波科学探索中心展教主管、全国金牌科技辅导员赵泽敏带着特制教具,为初二学生带来了一堂融合物理原理与工程实践的创新课程。
作为全国金牌科技辅导员,赵泽敏以“重力感应灯”为载体,将月球失重原理与电子传感技术融入60分钟实践课。学生在焊接电路、调试传感器的过程中,同步完成物理原理验证与工程思维训练。
初二(6)班林奕辰同学活动后感叹:“老师的课不仅生动有趣,还手把手教做灯,耐心又细致,极大激发了我们动手的欲望,动动手,动动脑,生活中处处都是科学。”
“行业专家带来前沿教具和真实问题情境,弥补了传统课堂的实践短板。这种理论导师+实践导师的配置,将成为我们学校的科学教育新模式。”科学教师陈易表示。
在“重力感应灯”课程结束后,学校随即展开学生科创作品分享会。学生们带着自主研发的“减重书包”“多功能野外求生盒”等作品登台,讲述从校园劳动、社区观察中萌发的创意。
智能垃圾分类箱设计者刘妮纳现场演示传感装置时说道:“本项目的意义在于为厨余垃圾的不良处理提供智慧型解决方案,希望能减轻厨余垃圾所带来的污染,实现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目前,曙光中学已与宁波科学探索中心建立科普资源输送机制,并与明楼街道共建“科学教育共同体”。其中,“智能垃圾分类箱”项目,正是学生们经过实验室测试、社区调研后,最终设计出成品。
数据显示,该校开发的16个跨学科项目中,87%包含劳动实践环节。该校党委书记周建立强调:“在理念指导下,很多项目包含了劳动创造或社会服务元素,以此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让科学教育走向更开放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