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动态】院士专家齐聚鄞州,把脉咸祥支招特色水产养殖业
发布时间:2024-10-25 浏览量:317
10月24日下午,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剑平、侯水生以及四位水产领域资深教授与研究员齐聚鄞州咸祥,共同为该镇打造“海水种业创新园区”出谋划策。
图为研讨会现场。
作为省级农业(渔业)强镇、水产养殖特色乡镇,咸祥镇拥有近万亩海水养殖面积,分布在沿海各村。经过近二十年发展,咸祥镇如今已经构建了包含大土池混养、小土池分段养殖以及南美白对虾大棚养殖等多元化的水产养殖体系。
2023年,全镇渔业总产值达3.6亿元,其中水产养殖产值占比过半,达1.85亿元,梭子蟹育苗产值突破1.37亿元。
产能规模上去了,但咸祥也面临着发展瓶颈和转型挑战,比如在水产养殖时间上闲置、空间上利用率不高,从业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产业模式较为单一等等。
“近年来,我们与宁波大学、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浙江万里学院、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等开展校(院)地合作,从学科建设、发展规划、产业提升、水质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建立长期、全面的战略合作关系。”咸祥镇党委书记蒋昀说,“随着高能级专家团队的引进,高层次高水平专家发挥智囊指导作用,咸祥在渔业水产领域科研、培育、生产、销售等多方面有了赋能助力的平台。”
图为院士专家为鄞州咸祥特色产业发展传经送宝。
7年前,陈剑平院士全职调入宁波大学任教,他是“大学小镇”模式的发起人和推动者。本次现场研讨会正是“大学小镇”模式的第二期,结合咸祥的产业特点推出了“蓝湾小镇农业大学”的设想,为当地培养一支带不走的专业技术团队。
研讨会期间,陈剑平、侯水生以及四位水产领域资深教授与研究员在咸祥镇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实地考察和集中研讨。在咸祥海水养殖基地,院士专家们实地察看了解了大土池混养、小土池分段养殖和南美白对虾大棚养殖三种主流模式,并对近年养殖亩产逐步下降的具体原因进行了现场深入探讨,为下一步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找出了症结,理清了方向。
在研讨会现场,学者专家们结合自己的知识和专长为咸祥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把脉支招”。“现在青蟹繁育技术已经成熟,咸祥是不是可以尝试更换养殖品种……”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山大学何建国教授,结合咸祥地理位置给出建议。
张国范、关长涛、刘涛等4位教授研究员分别介绍了国内外虾蟹种业、贝类种业、海水鱼种业、海带紫菜等藻类种业的发展情况,结合咸祥实际提出了适宜发展的海产品种业建议。
侯水生院士结合自身在畜牧领域的丰富经验,分享了技术创新成果在农村地区转化的通用思路和方法,提供了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
图为院士专家实地走访。
“要将高校的科研实力与乡镇的基层活力充分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整合放大,培育导入多元经营主体,真正形成带动百姓增收致富凝聚力。”陈剑平院士还提出了构建咸祥海洋农业综合体的设想。
“本次研讨会是‘蓝湾小镇农业大学’第一期,”蒋昀告诉记者,“我们将在消化总结这次研讨成果的基础上,把与高校科研机构、农业龙头企业的合作推进到第二阶段,充分凝聚和运用专家智慧和优质资源,切实推动产业现代化、集约化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助力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为共同富裕和农业现代化探索咸祥经验、打造咸祥样板。